麒麟舞是广东省南澳县深澳镇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。明清时期,古城深澳镇的民众便把麒麟当成招财纳福、含仁怀义的祥瑞加以推崇,每年元宵节期间,在深澳镇的元宵庙会上,麒麟舞一上场,便吸引了十里八乡的群众前往观看,成为庙会活动的重头戏。

据当地民间艺人蔡锡荣介绍,“麒麟踏八宝”是深澳的传统庙会舞蹈,体现了海岛群众旺财、旺人丁、旺文和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。“麒麟踏八宝”以麒麟寻青、惊青、出洞、洗须、吐火、耍尾等部分组成。十人的表演队伍中,麒麟的舞者由两名臂力过人的青年各担首尾,八名身着特色鲜明服饰的童子,手提葫芦、扇子、宝剑、洞箫等八件宝贝围着麒麟左右翻转,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,当地艺人制作的麒麟腹内装有木工结构和发电设备,表演时,舞者手擎麒麟腹下的木棍,闪腾挪跃,四方舞动,此时,整只麒麟里衬灯光,嘴喷焰火,浮光烁金,光芒四射,形神生动,气象万千,锣鼓、二胡、箫乐也群起伴奏,把麒麟舞活动推向高潮。
相传,明万历四年(1576年),南澳副总兵晏继芳续建总兵府时,也修建城隍庙,以佑护总兵府兴建成功。城隍庙建成后,晏继芳便从闽南请来表演麒麟舞的民间艺人,逢年过节在总兵府前表演,并在岛上传授,使麒麟舞活动在岛上迅速传开。1662年,曾在南澳岛招兵的郑成功率领将士打败荷兰侵略者,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台湾,大大激发了海岛人民的民族自豪感,古城深澳锣鼓喧天,张灯结彩,舞麒麟庆贺达半月有余。此后,麒麟舞活动日益风行,成为古城民俗活动的重头戏。
在首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活动中,南澳县文化部门对深澳麒麟舞进行普查、发掘、整理,制订相应的保护措施,使深藏于古城的内涵丰富、特色鲜明、观赏性强的民间特色舞蹈重新焕发生机,成为海岛民间舞蹈的一朵奇葩。


下面视频是深澳麒麟舞赴汕头参加2018年”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广东省主会场活动录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