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隍庙依山而建,三进,主体进深55米,面阔30米。有联曰“天知地知神知鬼知尔知我知何谓无知,阳报阴报迟报速报善报恶报终须有报。”主座东厢存有南澳总兵黄龙禄位碑,西厢曾为“陆张二忠祠”(纪念陆秀夫、张世杰)。
城 隍 庙
城隍庙位于深澳金山北麓、总兵府后侧。明万历四年(1576)南澳镇副总兵晏继芳建,三十一年(1603)副总兵黄岗修造中堂,清康熙二十四年(1685)总兵杨嘉瑞重修,嘉庆四年(1789)总兵林国良重修,光绪二十三年(1897)署理英顺协同重修。城隍庙依山而建,三进,主体进深55米,面阔30米。有联曰“天知地知神知鬼知尔知我知何谓无知,阳报阴报迟报速报善报恶报终须有报。”主座东厢存有南澳总兵黄龙禄位碑,西厢曾为“陆张二忠祠”(纪念陆秀夫、张世杰)。后因地震等原因门楼及主座部分倒塌。1998年至20 00年深澳乡众对城隍庙进行全面修复。
据历史记载,城隍是道教所传的守护城池的神。中国古代称有水的城堑为“池”无水的城堑为“隍”。最早见于记载的是芜湖城隍,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(239)。唐宋以后奉祀城隍的习俗更为普遍。明太祖洪武三年(1370)又正式规定各府州县的城隍神并加以祭祀。通常凡有建城的地方,都在城内建城隍庙。
南明隆武二年(1646),郑成功反对其父郑芝龙降清,收兵南澳,准备揭杆举义。相传他到城隍庙问卜,说“阳杯要斩竹,阴杯也要斩竹”,表明了他抗清复明的决心(斩竹以制作举义旗帜必用的竹杆)。